日本警方公布安倍死因:动脉损伤导致失血过多

# 博客 2025-04-05 07:27:46 ttzt

在12日的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日,10多万民众在世界各地举行不同形式的游行请愿活动,敦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份公平、有雄心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

其中,轻工业增长9.3%,重工业增长10.7%。2、发电设备容量、生产经济指标、风电发电量统计口径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

日本警方公布安倍死因:动脉损伤导致失血过多

中国正积极推动未来十年的核能发电扩张计划,引起市场对其在国内外寻获所需铀的能力的质疑.截至2008年底,中国核能发电能力达到910万千瓦,官方目标是在2020年前达到4,000万千瓦.世界核协会(WNA)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拥有11座核电机组,在建机组17座,另有124座处于设计阶段.WNA预测,中国的核能发电扩张计划将使其对铀需求在2030年前剧增10倍,令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铀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多次表示,中国希望大力发展核能发电.知情人士认为,中国应能轻松地实现当前的核能发电目标.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潘志强上个月表示,中国核能发电能力在2020年前达到7,000万千瓦不成问题.市场一直担忧或难取得足够的铀以满足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潘志强表示,中国绝对可以获得足够的铀来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电规模.尽管如此,其他人士认为,长期而言,获得足够的核能发电关键原料--铀或构成一项巨大挑战.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兴称,铀市场未来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供应缺口不小.**大力发展核电**中国2006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能发电目标时,持怀疑态度的人士称,这意味着每年启动至少两座核电机组.他们并称,计划已经落後时程--中国2011年前并无新项目出台.但中国很快就重获动能.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11座核电机组运转,采用了来自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和中国自己研究机构的第二代设计,且目前有另外24座核电机组--产能2,540万千瓦--已通过审批或在建.现为东芝旗下的美国西屋电气,正在浙江和山东省兴建四座采用第三代技术AP1000的核电机组.中国与其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将该AP1000型号用于中国的本地化反应堆,作为交换条件.与此同时,法国核能企业阿海珐同意用其欧洲压水堆(EPR)技术在广东台山建造两座核电机组.中国自己的核电站承包商已将目光放至高于40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周振兴即表示,公司已计划将和发电能力由目前的394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3400万千瓦.在中国各个地区和省份都渴望在核电发展中获一杯羹时,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则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潜在项目.中国东部沿海省份都在建设新核电站,内地多数城市亦在争取建设内陆第一个核电站.**确保铀供应**为扩张核能发电能力,这两家国有核电巨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觅原料--广东核电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洲和纳米比亚寻找铀矿,中国核工业集团则与蒙古国和尼日尔签署勘探开发协议.中国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开发自己的铀矿,且主要在西北偏远地区,但产量属国家机密,因此不清楚其是否足以供应2020年前开始运行的核反应堆所需.中国核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当前铀开采量仅能满足2020年4,000万千瓦发电产能目标所需要的三分之一.若中国希望避免外国市场震荡带来的风险,也必须加快开采. 周振兴称,到2020年,仅广东核电一家每年就需要1万多吨铀.世界核能协会预计,届时广核电或将控制中国约一半的核电产能,则铀的年需求总量将达到2万吨左右,较2008年769吨的产量是一个飞跃.潘志强承认,中长期内有迫切的新矿开发需求.铀供应不会阻碍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加强勘探和勘探技术开发力度.这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他还指出,中国的供应问题被夸大了,日本和韩国也在竭力维持核反应堆的运转,尽管自身并没有铀.铀是种商品,我们可以进口,也可以参加国际铀矿项目.人们说铀不是很充足,这点我不同意.中国正积极推动未来十年的核能发电扩张计划,引起市场对其在国内外寻获所需铀的能力的质疑.截至2008年底,中国核能发电能力达到910万千瓦,官方目标是在2020年前达到4,000万千瓦.世界核协会(WNA)的资料显示,中国目前拥有11座核电机组,在建机组17座,另有124座处于设计阶段.WNA预测,中国的核能发电扩张计划将使其对铀需求在2030年前剧增10倍,令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铀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多次表示,中国希望大力发展核能发电.知情人士认为,中国应能轻松地实现当前的核能发电目标.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潘志强上个月表示,中国核能发电能力在2020年前达到7,000万千瓦不成问题.市场一直担忧或难取得足够的铀以满足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潘志强表示,中国绝对可以获得足够的铀来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电规模.尽管如此,其他人士认为,长期而言,获得足够的核能发电关键原料--铀或构成一项巨大挑战.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兴称,铀市场未来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供应缺口不小.**大力发展核电**中国2006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4000万千瓦的核能发电目标时,持怀疑态度的人士称,这意味着每年启动至少两座核电机组.他们并称,计划已经落後时程--中国2011年前并无新项目出台.但中国很快就重获动能.截至去年底,中国已有11座核电机组运转,采用了来自加拿大、俄罗斯、法国和中国自己研究机构的第二代设计,且目前有另外24座核电机组--产能2,540万千瓦--已通过审批或在建.现为东芝旗下的美国西屋电气,正在浙江和山东省兴建四座采用第三代技术AP1000的核电机组.中国与其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将该AP1000型号用于中国的本地化反应堆,作为交换条件.与此同时,法国核能企业阿海珐同意用其欧洲压水堆(EPR)技术在广东台山建造两座核电机组.中国自己的核电站承包商已将目光放至高于40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的周振兴即表示,公司已计划将和发电能力由目前的394万千瓦增至2020年的3400万千瓦.在中国各个地区和省份都渴望在核电发展中获一杯羹时,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则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潜在项目.中国东部沿海省份都在建设新核电站,内地多数城市亦在争取建设内陆第一个核电站.**确保铀供应**为扩张核能发电能力,这两家国有核电巨头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觅原料--广东核电集团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澳洲和纳米比亚寻找铀矿,中国核工业集团则与蒙古国和尼日尔签署勘探开发协议.中国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在开发自己的铀矿,且主要在西北偏远地区,但产量属国家机密,因此不清楚其是否足以供应2020年前开始运行的核反应堆所需.中国核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当前铀开采量仅能满足2020年4,000万千瓦发电产能目标所需要的三分之一.若中国希望避免外国市场震荡带来的风险,也必须加快开采. 周振兴称,到2020年,仅广东核电一家每年就需要1万多吨铀.世界核能协会预计,届时广核电或将控制中国约一半的核电产能,则铀的年需求总量将达到2万吨左右,较2008年769吨的产量是一个飞跃.潘志强承认,中长期内有迫切的新矿开发需求.铀供应不会阻碍中国核电事业的发展,但我们必须加强勘探和勘探技术开发力度.这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他还指出,中国的供应问题被夸大了,日本和韩国也在竭力维持核反应堆的运转,尽管自身并没有铀.铀是种商品,我们可以进口,也可以参加国际铀矿项目.人们说铀不是很充足,这点我不同意.与此同时,目前内蒙古的煤层气综合利用工作却刚起步,尽管现有的煤矿年抽采煤层气约3200万立方米,但实际利用量每月不足4万立方米,所抽采的煤层气大部分被排放浪费。预计到2010年,内蒙古的煤层气抽采量将达到1.46亿立方米左右,2012年将进一步增至2.96亿立方米左右。作为我国煤炭蕴藏量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内蒙古的煤层气资源蕴藏量也很丰富,预测煤层气储量约5000亿立方米,现已查明的煤层气资源为2600亿立方米。

此外,内蒙古还将通过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对煤层气发电企业建设、并网、配网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委员会等部门获悉,未来3年内,内蒙古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利用煤层气资源。主持人:这样的民间一个探索,他们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经验呢?韩晓平:他们实际上想利用市场化的机制解决碳交易或者排放权交易中一些弥补企业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为做得好的企业一定是投入更多的企业,他应得到更多的补偿,做得不好的企业投入的不多,他就应该给那些做的好的企业更多的补偿,所以这样社会上能够形成一种经济上的平衡,他们也想通过这种来摸索一个道路,来试试中国有哪些方式更可以使用,通过这些新的机制、新的制度来解决中国的排放问题。

主持人:我们通过这两天的新闻可以看到,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总体来说立场、态度都是比较强硬的,这次哥本哈根的联合国气候峰会是希望弥合双方的冲突,能够有一个最终的协议达成,您觉得这么下去的话,有可能什么样的协议会达成?韩晓平:显然这不是一个团结的大会,我想也很难是一个胜利的大会。12月7日,顶着各种大帽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峰会,第一天火药味就直接烧至各方的底线,中国坚持基本谈判原则的态度则十分鲜明,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减排,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上不能再开空头支票。主持人:刚才我们还说《金融时报》援引了一个同样是美国的态度,他说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流向美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指美国的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托德•斯特恩(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在碳排放过程中的历史角色,但我们绝不会内疚、自责,或者进行赔偿。

主持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减排,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时候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韩晓平:因为很多核心的技术我们都没有,比如说一些风力发电、太阳能这些尖端的技术,包括智能电网,包括我们讲使用天然气的页岩气的开采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瑞碳公司和瑞士信贷为获得减排量需要为此付出6000万至7000万欧元的项目投资。

日本警方公布安倍死因:动脉损伤导致失血过多

解说:这里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去年9月,这家交易所正式揭牌运行,一个月前,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标准化碳中和交易在这里悄然完成。韩晓平:正是这样,我们也在讲,一顿浩餐他们吃完了,可能所有最贵的东西他们都吃完了,甚至还打了包回去,最后留下两个窝头,中国人吃完以后说我们一人一半来付这个钱,所以完全是没有道理的。他们实际上也不仅仅是为了碳,比如在十一五节能减排中还有二氧化硫,还有COD,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把他量化,然后进入市场交易的。[page]早在2006年,国内第一个钢铁行业的CDM项目由南钢股份与意大利碳基金完成交易,意大利碳基金将分十年时间,购买约65万吨减排量,转让价格不低于每吨6.25美元。

于庆泰(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它不是一种慈善事业,是因为它(发达国家)作为问题的制造者,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义务,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主持人:他这个话说的也对。主持人:从目前现在的情况看是发达国家向我们购买碳排放权,未来会不会我们向发达国家购买?韩晓平:我们不一定向发达国家购买,因为我们现在人均只有3000多美金,我们要达到4万美金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所以我们可能不会向发达国家购买,但是我们可能向更穷的国家,向第三世界国家购买,但是那应该是在2020年以后,目前我们现在要解决的是从2012年到2020年的中期目标……。他同时表示,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减排大国,中国坚持发展权的底线,不会进一步减排。

解说: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对媒体表示,发达国家现在的人均GDP是4万多美元,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且他们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温室气体还在增加,现在要求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的时候,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也好,印度也好,我们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了,但是我们这些努力如果还是不被认可,而且他们以此作为理由不承担减排义务,大家很难就此达成协议。

日本警方公布安倍死因:动脉损伤导致失血过多

主持人:这是否也是一种尝试呢?在制度改变方面?韩晓平:可以通过这种交易的制度来进行弥合。穆玲玲(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碳中和的需求方是在上海,指标产生在中国厦门。

但是我们再往下发展会变得非常艰苦,因为我们能够减少的小风电、小火电、小钢铁都已经没有了,再往后我们已经和国际最先进的水平非常接近了,我们就要靠更多制度的改变,通过一些节能的手段来降低我们的GDP能耗。在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与香港低碳亚洲公司签订减排量贸易协议,首批约5万吨排放量将在2012年通过认证后进入国际市场销售。主持人:这才开了三天。主持人:就是总量在一定的情况下,谁多了,谁小了,中和一下。首先您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公共资金。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继续在十二五、十三五再减少20%到25%是一条非常艰难的道路,即便如此,我们还承担了一个很大的责任,我们继续承担这个责任,十一五是能够达到目标的,十二五、十三五我们也有决心达到这个目标,但是这是我们自愿的行为。

韩晓平:我想整个中国人都非常生气,我想全世界所有的国人都会觉得很生气。主持人:好,今天我们的嘉宾是长期关注碳排放问题的能源专家韩晓平。

与此同时,像森林碳汇这样的绝对减排项目也在跃跃欲试。气候在变暖,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在召开,与会国的代表们在会议上争吵。

解说:今年10月份,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一项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截止到12月7日,已经有36家企业递交了意向函,我们发现,在首批参与的企业名单中,既有在流通渠道母公司有减排要求的跨国集团,还包括很多没有减排义务的内资企业,相对于首笔国内碳中和交易和企业自愿减排行动的种种探索而言,中国企业已多次试水清洁发展机制下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主持人:韩先生您看,现在欧洲这些身上担负着二氧化碳减排任务的这些国家所处的现状,会不会成为若干年后中国的企业也面对的情况?韩晓平:一定会的。

韩晓平:公共资金指的税收。连续几天来,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所经历的境遇,夹杂在各方争论声背后的中国角色引人关注。韩晓平:但是整个的义务是整个国家,因为这些公司也向你交了税了,所以国家来说应该承担总体的义务,所以我们提出来,我们和印度、巴西、南非提出来,让你们支付1500亿,只相当于2007年整个发达国家GDP的千分之五。国家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相关一些流程,我们排放权交易所作为这样一个市场机构,我们觉得其实也是有这样一个责任去探索这样一条路出来。

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尽了最大努力,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中国减排了15亿多吨的二氧化碳。韩先生,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看到美国气候变化的特使托德•斯特恩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当然承认我们在历史,在碳排放过程中的历史角色,但是我们绝不会内疚、自责,或者进行赔偿,您怎么解读他的这个表态?韩晓平(能源专家):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因为奥巴马一直想夺回道德的制高点,这样美国如此没有道德来讲这句话。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12月8日,远在哥本哈根的一份《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也承诺推动设立企业减排目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会场上我们是什么样的立场,在会场外我们又应当如何推动,先来关注一下这些天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传来的引发的争论。

会议第二天,欧盟再次向中国施压,欧盟要求中国进一步减排,以此来推动另一排放大国美国减排的承诺,对此,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主持人:韩先生,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还有最后一个问您,一般谈判都是双方要价差不多的情况下才能达成一个最终的协议,但是现在明显双方似乎越谈越远,最终有可能,有没有可能达成一个双方都认为可以接受的协议?韩晓平:就要看西方国家了。

主持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韩晓平:如果没有,我们向他们公司买就会非常非常贵,这么贵的东西我们买来不可能使用的,如果我们不能使用,我们也不能够普及,我们也不可能实现减排的目标。而在当天下午欧盟谈判代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不久前提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内部目标,欧盟的减排目标也是内部目标,既然来到哥本哈根,应把各自的目标放到谈判桌上来比较。[page]主持人:我们再看欧盟的态度,美国和中国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在减排这个问题上,欧盟是想希望通过让中国承担更多的减排的指标这种方式来施压于美国,他们为什么这么做?韩晓平: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美国排放了这么多,欧洲排放了这么多,本来就是你们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然后美国说是拉着中国,中国不减排,他就不减排,美国人均排放19.5吨二氧化碳,让一个中国,人均GDP不到3000美金的国家来进行减排,说中国减排了,大家能够认为这是一种有道理、有道德的说法吗? 主持人:那为什么欧盟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中美两国局外人的角度会采取这样一种方式?韩晓平:我想欧盟一方面希望美国重新回到哥本哈根会议,回到像《东京议定书》的前提下,美国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想应合这种要求,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利用这些来遏制中国、印度这样一些国家的发展,保持自己技术各方面的优势,能够长期获得更多的资源来保证他们更幸福的生活。还是在钢铁行业,去年1月份,上海宝钢与英国瑞碳有限公司,与瑞士信贷国际集团联合签署协议,宝钢利用钢铁厂高炉煤气的余热发电以替代部分燃煤发电,从而使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约150万吨。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比方,说这好像是富人的一场宴会,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样一个宴会的会场,到最后可能只喝了一杯咖啡,但要求AA制付所有的钱。解振华(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集团能够在他们的这个阶段减排这么多,所以如果对中国提更多的要求,我看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切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主持人:另外韩先生,刚才我们在说这句话,美国不认为他们的公共资金应该流向中国,而是流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他们认为的其他最需要的国家是什么?韩晓平:实际上对于所有的国家,只是你要转让这个技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使用这个技术,你不让中国来使用这些技术,他可能指的那些岛国,那些岛国可能要被淹没了,可能更加危机,但是实际上如果中国不减排,印度也不减排的话,这个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大家都要减排,但是责任是不一样的,美国是有义务来减排,中国和印度是一个自愿减排,所以我们是共同但有区别的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责任。解说:那么什么是碳中和呢?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企业的碳排放量有1000吨,如果这家企业通过别的方式在其他地方实现了1000吨的减排,就算抵消了自己原有的排放量,就算是中和。

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欧盟代表的总体说法有点不厚道。之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谈,你要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自愿减排,我们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我们怎么去做,他们说我们也没有,因为技术是掌握在那些公司人手里的。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

 暂无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发布评论